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我能提取副作用 > 第两百三十六章 先正达的种业翻身仗

第两百三十六章 先正达的种业翻身仗

第两百三十六章 先正达的种业翻身仗 (第1/2页)

京城,气势恢宏的先正达总部大厦。
  
  总裁汪德认真地看着桌上的一份文件,这是一份谁也挑不出毛病来的工作汇报,主要内容是与三清药业关于杀虫药的长期战略合作。
  
  全球蝗灾中,三清凭着特效杀虫药狂揽60亿美元的巨额订单,而先正达作为生产商也分到了一杯羹,今年的财报无疑将会好看许多。
  
  双方后续还将继续保持合作,三清出配方,他们来生产和销售,从而在全球农药市场攻城伐地。
  
  他看着报告上的巨额数字,心情不由异常欢畅,起身走到落地窗前,向着远处眺望。
  
  三年了,这艘持续下沉的船,终于开始扬帆启航,乘风破浪。
  
  四年前,华夏化工集团收购了先正达公司,以430亿美元的交易额,成为华夏企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外收购案,自此,鹰国,欧罗巴和华夏三足鼎立的全球农化行业格局形成。
  
  然而,收购仅仅是开始,买来以后,如何将这家全球排名前三的农化巨头吸收纳入华夏体系,并将国内外的团队整合到一起,让华夏的本土农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挑战。
  
  这绝不是依靠简单的行政命令就能实现的。
  
  汪德心中闪过了四年前冬日的某一天,他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先正达集团农业总裁,只身一人踏上进京赴任的高铁。
  
  当时,集团的农化业务面临着最艰难的时刻,一盘散沙的团队士气低落,年年亏损之下前景黯然。
  
  送到他手里的是一沓沓辞职信,而最让他不能接受的则是,大量年轻人的离开。
  
  在一次工作会后,他震惊地发现化肥部门的科研团队只剩下了两个人。
  
  这一年他41岁,在中年与人生的艰难时刻迎头相撞。
  
  华夏化工的农业业务历史悠久,化肥业务曾遍布国内95%的耕地,拥有当年华夏第一家种子公司。
  
  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农业领域的无数竞争对手都没能打垮它,如今却步入困境。
  
  幸好,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证明了自己。
  
  公司的农业业务重获新生,不断扭亏为盈。
  
  而他,也在去年被任命为先正达集团的华夏总裁。
  
  这看似荣耀的时刻,实际上却进入了另一个战场。
  
  此时此刻,先正达的植保业务(农药化肥)得益于整合重组,获得了显著的增长,成为公司营收的压舱石。
  
  只要植保业务继续稳定增长,整个先正达的其他业务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突破和投入了,去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种子培育业务。
  
  去年,中央特意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种业顿时被全体国民寄予厚望。
  
  特别是在当今国际经贸关系新形势下,种子对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种子相关话题也一跃成为国内民众关注的焦点。
  
  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成为政府部门,科研专家甚至街头百姓关心的话题。
  
  先正达和汪德率领的种子团队,也因此站在了聚光灯下。
  
  他亲任组长,开启了一场种业攻坚战,立志要完成为华夏现代农业探路的光荣使命。
  
  先正达内部很快建起了一个共识,那就是,种业是公司的第一要务,各部门都应全力配合种子业务部门的工作,甚至为了种子业务,公司可以不计成本地投入。
  
  “种子成功了,公司就成功了;种子失败了,公司其他业务翻几番都是失败的。”
  
  汪德在一次内部高层会议上,以一股破釜沉舟的气势如是说道。
  
  国民厚望与企业命运,自此被牢牢捆绑在了一起。
  
  重压之下,他总会感到焦虑,晚上经常睡不好。
  
  他不再有任何休假,周末开会也成了家常便饭,工作量激增到了以前的两到三倍。
  
  即便如此,他也无怨无悔,心中只有一份家国情怀在激荡起伏,支撑着他坚持下去。
  
  压力再大,只要能够参与其中,他也会感到无比幸运。
  
  因为,这是华夏一代农业人的梦想。
  
  他们的使命,就是集成国内外创新资源,以相当于别人3倍的速度去奔跑,减少国内外种业的代差。
  
  可能10年以后,双方就能并驾齐驱,甚至华夏企业还能有所领先。
  
  华夏种业由于过去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到位,整个行业创新能力不足。
  
  全国有8000多家种子企业,其中最多只有100家具有研发能力,绝大部分都是销售公司。
  
  而种业的行业集中度也很低,鹰国前3家种子公司占了70%的市场,华夏前10家种子公司市场规模占比不到30%,企业规模小,也就无法保证研发投入。
  
  这一年多以来,汪德率领先正达开展了一系列的行动。
  
  研发端,打造了一个玉米,大豆,水稻等农作物的创新中心。
  
  销售端,打造了一个华夏种业共创平台。
  
  同时还加强与农科院的产学研合作,采用先进的基因编辑,生物育种等技术来研发更好的产品。
  
  最后,还建立了一座种子博物馆,搜集了丰富的种子资源。
  
  公司的投入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已有数十个玉米和水稻的新品种获得了审定通过。
  
  然而,这还远远不够,种子培育过程之复杂,远超人们想象。
  
  过去30年来,全球在育种水平上的突破,年均增产只有几个百分点。
  
  为了赢得这场种业翻身仗,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些增产几个百分点的新品种。
  
  他们要的是一个爆款,一个能大幅度提高产量的爆款,才能满足国家与人民对育种的期待。
  
  当年杂交水稻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时候,比常规水稻增产了足足20%。
  
  所以,培养出一款增产高达10~20%以上的新品,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为此,汪德团队将目光转向了最前沿的生物技术——基因编辑。
  
  国内科研机构在玉米,大豆和水稻的基因组方面,已经做出了很深入的研究。
  
  他们只要继续钻研下去,找到控制产量和抗病的基因,就能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开发新的品种。
  
  我国大豆和玉米现在的单产水平还不高,只有鹰国的60%左右,因此在开发高产基因大豆和玉米方面,潜力非常广阔。
  
  很可惜,先正达在农业方面是专家,但是生物技术就没有那么厉害。
  
  在基因编辑技术上,他们频频碰壁,不断遭遇技术上的瓶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