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一八章 长安雪后,鸠摩罗什
第二零一八章 长安雪后,鸠摩罗什 (第2/2页)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桓冲建议无须操之过急,杜英也表示认可,并且批注,只要能够守住西域的边界,那么整个西域的内部消化也只是时间问题。
一个农耕文明和一个商业文明向外扩张和同化的能力是截然不同的,尤其是如今的华夏,更像是两者的结合体,具有了商业文明的强大传播力和行动力,同时又保留着农耕文明的温文尔雅和兼收并蓄。
前者能够促进文明的传播,后者能够提高文明的包容度,吸引其余文明主动参与和融合,而不是单纯的大鱼吃小鱼、完全的强制更改。
历史上的盛唐时期,胡人满长安,的确曾经做到过这一点,奈何这场景最终也不过只是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昙花一现。
但现在,杜英努力让这朵花开放的更久一些。
最好是长盛不衰。
在奏章的后半段,桓冲还提到了杜英令他着重关注的西域佛教问题,他的确在龟兹寻到了一位本地高僧,名为鸠摩罗什。
此人年纪虽轻,但是精修佛法,且之前就已经对佛法的翻译产生兴趣,在自学汉家语言,意图东行传教。
所以现在桓冲已着人请其东行,随行的还有西域各国的其余僧侣数十人,估计春来之前就能抵达长安,宣扬佛法。
“这一下,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本地的和尚该紧张了。”杜英笑着说道。
这些年,各地的报纸频繁报道查抄寺院,发现其偷税漏税、瞒报田产以及欺男霸女种种事迹,导致佛家在很多地方的口碑一落千丈,几乎人人喊打。
而五斗米道因为之前在会稽煽动叛乱,下场自然还比不过这些僧侣。
如今全真教作为朝廷支持的正统道教,开始崛起,颇有一种破而后立的感觉,但佛家这边迟迟收拾不出来烂摊子,到时候西方佛教进入,到底是和这外来的和尚合流,还是从此泯然众人矣,杜英并不怎么关心。
鸠摩罗什愿意来,杜英自然竭诚欢迎,佛教的与人向善,和道家的清静无为,都能够消弭乱世积攒的矛盾和仇恨,推动社会的安定。
至于这会不会弄巧成拙,反而引起思想的动荡和对撞,进而引发社会的矛盾激化······
一方面朝廷有专门的机构盯着,风向不对能及时作出调整,另一方面历史上以鸠摩罗什为首的西方僧人大举东来,翻译佛经、宣扬佛法,最后经过百年演变,也还是化为了华夏自己的本土佛教。
这片土地,本来就有着神奇的包容和同化能力。
宗教的力量再怎么强大,最终也无法左右华夏思想的走向,儒家的道德礼仪依旧是华夏未来数百年甚至千年都很难改变的思想主脉。
老百姓到最后在心里感性的评判一件事是对是错,也不会依据佛法的好恶来定,而是会依据传统的道德礼仪。
杜英合上奏折,拿起下一本,结果诧异的发现竟然还是来自于西域,不过这一次起草者是西域刺史房默。
这个参谋司的第一批参谋,元从旧部,提到了一个几乎已经消弭在历史之中的民族:
乌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