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幸福的味道
第二百八十七章 幸福的味道 (第1/2页)九月末,秋意渐浓,江城周边的农村已是一片金灿灿的世界。满山遍野都是正在收割的和待收割的稻谷。
山坡上的庄稼绿树,被青青田坎分隔开来的金黄稻田,犹如被上帝打翻了的调色板落入人间,这时候的七色农村,一片壮丽辉煌。
小路上,时见稻田里辛苦收割粮食的农民,玉米地中堆积出来的柴火垛,竞形成了各种有趣的图案。
这时候的农村,如一首首抒情的牧歌,悠扬地吟唱在山间地头,让人迷醉在秋景如画的稻田里。
李忠信喜欢看秋收,喜欢看到人们收获时候的喜悦,重生一年多的时间,他还是头一次在农村的地里看秋收。
李忠信静静的伫立在竹板屯和福隆村中间的土地上,远处连片的金色田野,打破了之前到处是拆迁建设的凌乱格调。
几只啁啾的麻雀,吵醒了静谧。
远处的山,披着雾气,在那里证明着什么,近处的柴草垛,似乎让人看到些温暖。
这大路与小路的交汇处,十分热闹,衬托出远处的乡村的宁静。
到处都收粮食的农民,每个人的脸上更是洋溢出来一种幸福的味道。
看到农民伯伯脸上露出的喜悦和幸福感,李忠信油然而生出来一种幸福,脸上也是露出了甜美的微笑。
最近一段时间,李忠信也是和董国忠梁国富聊天的时候,才搞清楚了最近几年粮食产量开始大幅度增长的缘由。
梁国富和董国忠对李忠信讲,之前农民在生产队时,生产小队一天的工夫常年是二三毛钱,最少的几个年份一个工值是八分。
六十年代初,农民劳动的积极性不高,粮食都归为集体所有,基本上吃不饱,工值低,换取到的物品就少,家里人再多一些,自然粮食不够分。
最为重要的是,那个年代,农民除了过年,平时几乎看不到什么有油水的东西,家里面的劳力如果吃饱饭,那么,其他人基本上就都要挨饿了。
不光是工值低,而且他们还要负担起来一些大型的水利设施建设和一些其他建设的搬运工作,这些都是无偿的,就好像是古代时候出徭役一般。
这个时候,他们干活的积极性十分低下,甚至每天就是混日子,能够混一天就是一天。
七十年代农民则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粮食因为有了一些化肥和农药,逐渐开始增收,一大部分农民能够吃上饱饭了。
董国忠和梁国富告诉李忠信,当时农民在生产队劳动,每年生产出来的小麦和粮食有三分之二交给了国家,还都是把最好的交给了国家。
当时如果只交一半的话,农民全年就可以吃上白面馒头的。
但当时农民和集体的觉悟高,觉得只要是为了国家建设而作出的贡献,心里都觉得踏实,有意义!!不后悔!!
没有人民战士保卫国家,没有工人兄弟生产出来所用的机器,国家是不会发展起来的。
正是有了农民这样无私的奉献,正是有了全国人民上下一心,这才有了中国的今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