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楞严经修学法要 > 第21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第21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第21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第1/2页)

《楞严经》修学法要,常钦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四面,壬三、盗戒。
  
  我们这一科,是讲到本经的四种清净明诲,也就是:正式的发明菩萨的戒法,这个菩萨的四重戒法,跟我们之前所学的五戒,乃至于出家的声闻戒,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我们在上一科当中讲到止观,对于我们修学《楞严经》的人,他的特点:就是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修《楞严经》的人,他对生命的相状,是没有任何意见的,反正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所以《楞严经》它的整个生命是向内去观察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什么是『真如』呢?简单讲: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也就是你现在打妄想的这一念心。
  
  现前一念心性在观察的过程当中,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你要成就离一切相。
  
  第二个、要成就即一切法。
  
  在我们的菩萨道当中,首先你要成就的是,你要把这个离一切相的心性的本体先找到。我们一个凡夫众生,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内心当中有业力──可能是善业,也可能是恶业。所以我们只要跟外境接触,你心中一定会出现相状,一定有相状的,因为有业力,它就会出现相状。这个相状,可能是安乐的、你欢喜的相状,也可能是痛苦的相状,也可能是一个杂染的相状,也可能是一个清净的相状,有各式各样的相状。因为我们过去造了各式各样的业力,所以你跟人事接触的时候,心中有很多、很多的相状会出现。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只要是一个有形相的东西,它就是一种生灭变化之法;它是生灭变化的,而且虚伪无主,它往哪里变,你做不了主的!
  
  当我们心中出现相状的时候,你一旦住在这个相状,你这个菩萨就躁动不安了。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学佛很久,他功课也做很多,但是他那个情绪,变化多端,你就知道这个人心中一定抓了很多的相状不放,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结。
  
  所以,我们刚开始,在观照这一念心的时候,先用空观。空观它的特点,就是直接照了我们心性的本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们的心中本来没相状的,所以我们抓了很多相状,其实是失去我们原来的面目。所以你修空观的人──你会慢慢、慢慢…明了的心跟相状会慢慢的脱离,把这个心中这些灰尘、这些相状慢慢的脱离…慢慢脱离,我们讲:还它个本来面目。你本来就没有相状的,你一直要把这个相状抓住,其实是我们自己障碍自己,就是这样子。
  
  世间上,只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就是你自己!
  
  外境不会让你痛苦的,它只是一个助缘而已;外境是一个业力的显现,显出一个相状,但是接不接受、执不执着看你;要不要显现这个,是你没办法决定的,但是你要不要把它执取,这个是你可以做主的。
  
  我们修空观的人,特点就是──
  
  你心中的相状还是会出现,但是你慢慢、慢慢能够达到无住,你是住在一念的心性,以无住为住。所以修空观会让一个人轻松──心无罣碍,无有恐怖,做你该做的事情。那么你一个人修空观的人,慢慢、慢慢你的心,对这个相状,就有免疫的功能,慢慢、慢慢…离一切相。但这样还是不够的,这个是比较消极的──先把自己安住下来。
  
  那下一个工作呢?就是:即一切法。菩萨要发起广大的愿力,生命是要有目标的,这个时候菩萨修学假观。
  
  假观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观察诸佛的功德,甚至于希求好乐之心;诸佛菩萨无量无边的波罗蜜,菩萨有好乐心。
  
  第二个、观察众生的苦恼,菩萨有这个慈悲救拔的心。
  
  菩萨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他生起了两个愿望:第一个要上求佛道,第二个要下化众生。依止这个愿力产生菩萨的动力,开始忏悔业障积集资粮。
  
  菩萨在整个生命当中,他遇境逢缘,其实他就做两件事情:
  
  首先,想办法让自己离一切相。其次,让你自己的愿力不断的提升,成就无量的波罗蜜的功德庄严,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我们叫清净心,或者叫空正见;那么即一切法这一部分就是菩提心。你的清净心跟菩提心结合起来,这个就是我们说的──你成就了菩萨种性。
  
  这个菩萨种性就是──整个菩萨的一个戒体。所以我们在研究戒法的时候,你每一个杀盗淫妄这四个根本戒法,你一定要跟你的菩提心、空正见要相融通的。菩萨的戒定慧是互含互摄的,它没办法切割的;不像声闻戒法,戒就是戒、定就是定、慧就是慧,三个没有很明确的直接关系,只有间接的关系,但是菩萨的戒法它不是,戒法跟止观一定有关系。
  
  我们在研究菩萨戒法的时候,它每一条戒法的解释,你会发觉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它的一个表层含义──就是佛陀制这一条戒,是对菩萨的一种身口意的规范,这是一种规范义。
  
  第二个、它有它深层的含义──就是佛陀在制这条戒的时候,他是在发挥菩萨道的精神,有它深层的精神。
  
  比方说:我们看前面的杀戒来看──就是佛陀要求我们,不能够去伤害有情的生命,这个是表层意思;但是你看经文里面,佛陀有他的深意,就是你不能吃众生肉,因为你这个菩萨道的精神在慈悲护生,你要尊重生命!你今天好不容易产生了空正见,产生了菩提心,你每天吃众生肉,伤害你菩萨道的精神,慈悲心没有了;慈悲心没有了,菩提心也没有。
  
  所以我们在研究菩萨戒法的时候,你一定要掌握两个重点,第一个是它表层的规范,第二个是它深层的精神。但从经文来看,佛陀对于它的内在精神的发挥,比例是更多,比它规范的内涵是更多。我们看经文就清楚了:
  
  壬三、盗戒
  
  盗戒基本的表层定义,就是不予而取他物──主人没有给予,但是我们用非法的手段来夺取他人的财物,这里包括了私下的偷,公然的抢,乃至于用欺诈的方式来骗取,统统属于盗戒所收摄。
  
  持戒功德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犯戒过失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首先:我们把盗戒的一个持戒功德,它的一个相貌表达出来:在凡夫的六道众生当中,身为一个菩萨能够做到其心不偷,就是我们内心当中,不再随顺于偷盗之心,菩萨他的戒体──菩提心与空正见,跟外境接触的时候,能够不随顺于偷盗;那么这样子在因地上,不随顺于偷盗;在果报上,就慢慢、慢慢不随顺生死果报的相续,所以它的标准就是其心不偷。
  
  为什么不偷呢?佛陀讲出一个理由:就是我们修学大乘的真如三昧,我们的目的要出离三界生死的,但是如果偷心不除,生死是不可了的。这里的偷心它有两层的意思,我们前面说过,第一个、表层的一种身口意的规范,第二个、深层的一种精神。从偷盗的精神来看:
  
  什么叫偷心呢?只要你还贪求三界的依、正二报,这个就是偷心了;对生命的果报特别的执着、念念不忘,这个就是偷心了。
  
  因为这样会伤害你的空正见,也伤害你的菩提心了。这以下的过失,主要的是约着表层的规范,说:为什么不能偷呢?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假设一个人他有多闻的智慧、有少分的禅定,他的功课的加行也非常的多,但是他经常会去夺取他人东西的一种欲望跟行为,那么他最后会得到什么果报呢?邪道,邪曲之道!这个邪道众生,经文上讲到两类的众生:第一个是畜生道,第二个是鬼神道,这两个道都是心术不正。
  
  什么叫邪道呢?
  
  一、福报大的是一种精灵──这个精灵它的本位是畜生类。比方说:它是一只老虎或者是一只狐狸。这个畜生,因为它过去生的习气是偷盗,它喜欢去占别人的便宜、去偷取别人的东西,所以它就盗取日月的精华,时间久了之后就变成精灵了──狐狸精、老虎精等等;它就是吸收日月的精华之后,它就能够变现做人,变现成男众、女众…各式各样的变现,这个叫精灵。
  
  二、中品妖魅──前面的精灵,它的本位是畜生,这个地方的本位是鬼神,但这个鬼神它是欢喜偷取人类的精气,把人类的精气吸走以后,变成他个人的能量,也可以做各种的变现。
  
  三、下品的邪人──这是一个人道,这个人道,他为前面的精灵跟妖魅所附身,来当作他们的一个媒介,帮他们做事情的,叫邪人。
  
  那么这个邪人是诸魅所著──为前面的精灵跟妖魅之所附身;这些人──彼等群邪,都有他相应的眷属,都是邪知邪见、无惭无愧的,而且都是自己认为成就无上道的。
  
  这以下是佛陀的预言──
  
  说:在我(佛陀)灭度之后,到了末法时代,五浊恶世、魔强法弱的时候,这些妖邪的精灵、妖魅、邪人,就开始出来活动了。这些恶人出来活动,是以什么方式呢?是潜匿奸欺,称善知识──他把心中欺诈、欺诳之心,把它隐藏起来,表面上装出一副大善知识的样子,每一个人都自己认为自己得上人法;说:我是某某的古佛转世、某某菩萨转世…。
  
  他为什么把自己的生命抬高了呢?他的目的就是要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无识就是说,他对佛法的知见、他对佛法诸法因缘生的道理,没有很深刻的体验。詃惑,詃就是这个人,他会经常谈论这个吉凶祸福──说你这个人,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灾难、什么时候会有什么样的病痛…以这样一种吉凶祸福的口气,来迷惑这些没有知识的人。那当然这个人也搞不清楚生命的缘起,也不知道世间上果报是有因果的,他也搞不清楚,就恐令失心。他就被这恐怖的言词,失掉了一种正确的判断力,六神无主啦;尤其一个人遇到病痛、遇到灾难现前的时候,他更是六神无主。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个人以善知识的姿态出现,妄谈吉凶,结果呢,所过之处,其家耗散──这个人所到之处,众生为了要消灾免难,就把金钱供养出去,结果整个财富就要耗尽了。
  
  这里的盗戒,它的一个深层意思,我们看后面的经文,他不单是偷盗财物,他是偷取佛法,贩卖如来,这个过失是比较重的,后文会讲到。我们先做一个简单说明——
  
  只要是在世间上出现一个佛教的善知识,不管他是哪一个宗派,有两个共同的原则,是不可以犯的──两大禁忌。(一犯到这两个重要的标准,这个人就不是善知识了。)
  
  第一、一个善知识不能够自我膨胀──妄谈自己个人的修证:比方说,他在大众场合宣扬他自己持戒修苦行的善法,更严重的是宣谈自己个人的果证,这是佛教的大忌,因为你个人的修证,你谈出来有什么用呢?佛教的理论是诸法因缘生,我们把法门提出来,每一个人依照法门去修持,他就能够离苦得乐,如果我们妄谈个人的修证,产生个人的盲目崇拜,使令整个学佛的焦点,就失去它的焦点,大家不是在学佛法,是在学你个人的行为,这对整个佛教来说,不是好事情。所以一旦是在自我膨胀,这个就是有问题。
  
  第二、颠倒说法──法说非法、非法说法:一个善知识绝对不能够在公开场合,妄论感应神通、吉凶祸福,不可以的!因为你这样子,会让大家产生一种向外攀缘的心。佛教的根本思想就是──回光返照,向内安住的。
  
  法师的责任就是──弘护正法,开人智慧,开启他人心中的光明。
  
  那么自我膨胀跟颠倒说法,都有误导众生的过失,把众生误导到另外一个方向去,所以在后文说:偷取佛法,贩卖如来,这一部分佛陀发挥的比较多,有很深重的教诫。
  
  佛教舍贪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违教深害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舍贪近道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诸佛教诲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这一段,佛陀把整个其心不偷,它的一个内在深层的精神,发挥得非常详细。什么叫其心不偷呢?
  
  说:我教比丘,这个比丘当然包括了声闻比丘,也包括了菩萨比丘。循方乞食──身为一个出家的比丘或者是菩萨比丘,他乞食的时候,是不能有分别心的,不能选择对象的,他是平等的、按照次第的一家一家来乞食。为什么呢?因为舍弃贪求之心。依止这个──对三界果报的贪求舍弃以后,就有助于成就我们无上菩提之道,所以诸比丘等,不能够在大界当中,烹煮熟食或储存饮食。菩萨道的一个精神──寄于残生,旅泊三界,菩萨在观察生命,他把生命当作是一个大海中的水泡。他观察我过去的业力,创造我现在的身心世界,我有一个外在的色身、有内在的感受跟想法,那么这个身心世界?只就是一个广大大海中,一个暂时存在的水泡,它随时会破灭的,所以我只是暂用这个还没有破灭的水泡、这个色身来修学佛法,三界的生命只是暂时借住的,这叫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身为一个菩萨,他经常保持一种精进,把今生当作最后一生,从此以后再也不来三界了。
  
  佛陀在诃责偷盗之心之前,先把佛陀的教诫表达出来——
  
  一个菩萨,他的心态就是『寄于残生,旅泊三界』。诸位…你要是读蕅益大师《梵网经菩萨戒》的戒体篇,你会发觉:一个人要得到菩萨的戒体是不容易的,就是这一句话──寄于残生,旅泊三界。你凭什么受菩萨戒,凭什么?凭的就是这一句话。你把整个三界的果报,当作一个暂时的因缘,你生命的目的,就是这个过程──积功累德。所以如果说你今天的心情,向外执着的心,还是很重,包括你的色身、包括外在的东西,你都执着很重,你这个菩萨戒体,可能只是跟菩萨戒结结缘而已。这里就道出菩萨道的精神:
  
  菩萨来到人世间,假借这个暂时的生命,来积功累德做最后的冲刺,从今以后要解脱生死──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佛陀先把菩萨道的精神表达出来,假设我们今天违背这样的一个精神,是什么过失呢?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这个贼人,什么叫贼人呢?古德解释说:就是在佛法当中,你出了家,也穿上了袈裟…现出了出家比丘、比丘尼的相状,但是你却依止外道之法来教导你的弟子。什么叫外道之法呢?你跟你的弟子讲一些吉凶祸福、神通感应;这就是假我衣服,裨贩如来。这地方有两个过失:
  
  一、贩卖如来──佛的功德是宣说正法;佛有说法之恩。结果你现出佛的相状,因为你出家就是现出佛的清净幢相,结果你没有宣扬正法,你讲的是外道法,让佛的功德在世间消失掉──贩卖如来,把佛的功德给贩卖出去了,你没有扮演佛陀说法的角色。
  
  二、偷取佛法──佛法有开慧之恩,你宣扬了佛法,进入到众生的心中,一定要把众生心中的光明点亮,让他知道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你要让他产生一个抉择判断的能力,他自己要自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