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楞严经修学法要 > 第12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第12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第12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第1/2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三面,戊二、审详烦恼根本。
  
  我们不管修学哪一部经典,它的整个内涵,都包括了理观跟事修两个部分。那么事修当然主要是身口意的加行──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意业的观想,但是每一部经的理观却是不同的。有的是思惟业果、有的是观照空性,但是本经却是直接的正念真如,最为圆满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
  
  为什么要正念真如呢?
  
  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猎人,这个猎人他在山中抓到一只小老鹰,他就把它抓回来家里面抚养。这个猎人为了节省经费开销,他就把这个老鹰跟一群鸡养在一起。这个老鹰牠的身体,当然结构特别强壮,但是它从小就跟鸡在一起,它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眼睛看到是鸡的相状,耳朵听到是鸡的声音,所以久了之后,它就认为它就是一只鸡,比较大的鸡而已;整天就跟它们在一起吃饭、睡觉、活动。长大以后,这个猎人就想训练它飞翔,但是这只老鹰,它怎么样都没办法飞起来,因为它认为牠就是一只鸡。我们的自我意识就是这样──我一定要跟着妄想走,我没有跟着妄想走,我活不下去的。
  
  经过几次的努力以后,这只老鹰飞不起来,这个猎人就很失望,就把这只老鹰带到一个悬崖的高处,就把它放生,自由落体了!当这只老鹰快要接触到地上的时候,它的潜能发挥,瞬间展开牠的翅膀啊,然后…奋而飞起,开始飞到高空中去,原来它的翅膀并没有消失掉。身为一只老鹰,它飞翔的能力,虽然几年当中都没有用,但是它的功能,一点都没有缺少,只是它以前忽略牠的能力如此而已。
  
  我们身为一个生死凡夫亦复如是,我们一天到晚跟着妄想走,我们变成怎么样?自甘堕落了!虽然我们习惯于跟着妄想走,但事实上,我们的真如本性,并没有离开我们,只要我们回光返照,它随时存在,随时跟我们同在。所以说:《楞严经》整个思考,就是让你回光返照,正念真如。
  
  先把心站在真如的角度,再来面对一切的断恶、修善、度众生。
  
  从本经的角度,你不能站在妄想的角度来对治妄想,不可以这样!我讲实在话,你站在妄想的角度,你不是它的对手,你要真的跟妄想拼的话,无始劫来,不管白天、晚上,你老是打它妄想,它的假名、假相、假用,那个潜在的功能、阿赖耶识的种子──习气如暴流!你不是它的对手的。
  
  我们凭什么成佛?我们凭什么保持临终正念?
  
  凭的就是:不随妄转,这四个字。
  
  凭的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来没有妄想啊!
  
  你对这个道理要承当下来,你修行就有力量了,你才能够不断的突破──我们过去生养成的那种自我意识的思考模式,你就会进步很快。
  
  戊二、审详烦恼根本(分三:己一、总劝审详。己二、正示审详。己三、举颂劝修。)
  
  佛陀在进入整个《楞严经》实修之前,他提出两个决定义:
  
  第(一)、说明你要怎样发菩提心?这个地方是讲能对治,我们面对所有的烦恼,所依止的就是愿力。
  
  第(二)、你要知道你所对治的烦恼,它到底在哪里活动?它的处所在哪里?前面发菩提心,是约能对治来说的,这个地方的烦恼,是指所对治。
  
  己一、总劝审详
  
  正修有功
  
  真正发心: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具足智慧: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盲修无益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详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在审详烦恼的根本过程当中,有一个总说:
  
  『第二义』──我们决定要发起菩提心、要上求佛道、要下化众生,从今以后我们不要再做凡夫;对于菩萨广大功德六波罗蜜啊,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广大波罗蜜的功德,生起勇猛精进之心,丈夫自有冲天志,不成佛道誓不休。心中决定开始要放弃这种有为的生灭诸相,包括外在的尘相、内心的感受,还有妄想。这些有为的生灭之相,我们不再安住在这样的相状了,开始安住真如了。那接下来该怎么做呢?你应当要详细的观察烦恼的根本。
  
  什么叫烦恼的根本呢?
  
  这个烦恼在本经当中分成两段:第一个是发业的烦恼,一个是润生的烦恼。
  
  (一)发业烦恼:在十二因缘当中就是无明,就是我执跟法执,也就是心中有所得、有所住,这方面的烦恼。这个是比较微细、比较难断的,它会发动我们身口的造作。
  
  (二)润生烦恼:就是我们心中爱取的那种烦恼,我们对于果报的爱取。
  
  发业烦恼是造作业力,就像一个种子一样,但是你只有发业烦恼,没有润生烦恼,这个种子不能得果报的。比方说,你只有种子,你看我们田里很多种子,但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够得果报,这就是:为什么临终的那一念是很重要,因为你临终对什么爱取,爱取之水,就会滋润你过去很多的种子。我们看过很多公案:平生做了很多善业,他在阿赖耶识的田地当中,洒下很多善种子,临终的时候起恶念,糟糕了!他去刺激他过去生的恶业,使令他先到三恶道得果报。反过来,在经典上也提出:一个婆罗门一生造恶业,临终的时候起善念,虽然他今生洒下很多恶业的种子,但是他过去生有善业的种子,他临终起了一个很坚定的善念,结果先滋润他善业的种子得果报。
  
  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最重要的就是面对爱取;润生烦恼对于净土宗的行者,是特别的重要。发业烦恼我们断不了的,但是润生烦恼这一部分,如果我们努力,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爱取──后文会讲到:以不取来对治爱取。
  
  这个无始劫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发业烦恼跟润生烦恼,这当中是谁去造作?又谁来承受果报呢?从后面的经文来看──佛陀的意思就是:我们是六根去造作,是谁做呢?当然六根嘛。眼耳鼻舌身意,见闻嗅尝觉知去造作,那么又是谁去得果报呢?还是六根得果报。我们根据见闻嗅尝觉知,去攀缘染污的境界,或者清净的境界,去造善恶业,最后还是你的见闻嗅尝觉知,来承受你的苦受、乐受。所以说佛陀做一个总结说:
  
  阿难!汝要修学无上菩提,假设你不知道烦恼是怎么生起的,它有什么相貌?(它有发业、润生,两种相貌。)你也不知道整个根尘当中,它是在哪里活动?(在六根活动!)那你连烦恼在活动的处所都不知道,你又怎么能够调伏烦恼、怎么成就如来的果位呢?
  
  这里,其实佛陀已经锁定了两个重点:
  
  第一个、当我们安住真如以后,你接下来要做什么事?
  
  第二个、当我们已经把心带回家,安住现前一念心性,面对无量无边的烦恼,怎么办呢?
  
  佛陀把烦恼分两类:第一个、微细的我、法二执──发业,这一部分你先不要碰它。第二个、润生,这个是粗重的,先对治爱取。爱取烦恼──几乎所有的宗派,第一个对治就是爱取。不过圣道门跟净土门对治爱取,态度是有所不同的。理论上都是不取,就是我们上一堂课说的:面对我们的爱取,就用沉淀的方式,让它整个污泥全部沉淀下来。圣道门──对于爱取,是完全的沉淀,包括对三界染污的果报的爱取,包括对佛菩萨功德的爱取,全部要消灭。净土宗──我们后面会讲到,耳根圆通跟念佛圆通的最大差别,就是它在对治爱取是不一样的:
  
  耳根圆通──对爱取是全盘的消灭。
  
  念佛圆通──是有所消灭、有所保留;它消灭的是,对三界的爱取,但是它保留对净土的爱取,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净土宗的往生,来自于强大的愿力,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而那种愿力、那种动力来自哪里呢?就是对极乐世界功德的好乐。那么这一部分,我们到了念佛圆通章再详细的说明。
  
  己二、正示审详
  
  前面讲到烦恼的相貌是爱取,以下说明这烦恼爱取,是在哪里活动呢?你的下手功夫在哪里呢?
  
  立喻
  
  正明: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
  
  翻显:
  
  【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佛陀说:阿难!你观世间上『解结』之人,一个善于打开绳结的人啊,他要知道这个结头在哪里,你才能够解开啊!佛陀说:你一个绳子打结,你不能往两边拉扯,越拉越紧…你看有些人对治烦恼,越对治烦恼越重啊!他没有方法。
  
  我讲实在话:我真的亲眼看到很多人,越用功烦恼越重!为什么?他烦恼用压抑的,你会起烦恼,我就用佛号压你,压到最后两败俱伤,你怎么是烦恼的对手呢?它是无始劫熏习所成,你才几年的修学佛法,那你完全靠事修,那你当然没办法。
  
  所以说:你要知道烦恼的根源在哪里,你才能够把烦恼解开来。这以下举出相反的比喻,说:不闻虚空被汝隳裂,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虚空被谁破坏故,为什么呢?因为虚空无形无相,它从来没有生,当然就没有所谓灭,就没有所谓结、解的缘故。
  
  这段文的意思是说:你要把烦恼的结解开;那你要知道这个结头在哪里。
  
  合法
  
  标举处所: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
  
  出其过患:
  
  【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显为结处: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我们所有的爱取烦恼在哪里活动呢?
  
  就在眼前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在这六根门头当中,不断的产生爱取,耳朵听到一个音声就产生爱取,眼根看到一个色尘,心就开始动,就在这六根当中,开始产生爱取。所以说…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就是说:我们一念心性本来是常乐我净,为什么这些功德都失掉了呢?因为六根当中有贼,有这个贼在那边活动,就把珍宝给偷走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始劫来的众生世界(这个众生指的是正报的六根;世界指的是依报的六尘。)那么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产生了爱取的缠缚,我们就有所住。然后,最后的结果于器世间不能超越──使令我们六根的功能,就不能超越六尘的范围。比方说,我们眼根就离不开色尘,耳根的活动也离不开声尘,乃至于意根的活动离不开法尘。我们不像佛菩萨能够六根互用,因为我们在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产生了爱取的缠缚。
  
  这段文,蕅益大师说──我们六根果然是有『贼』!
  
  蕅益大师把『贼』分成两种:一个内贼、一个外贼。
  
  说是——六尘这种五欲的尘境,叫做外贼,但是外贼它不能进入到六根、不可以,一定要有内贼,内贼它把门打开,让外贼进来,色不迷人,人自迷。所以你要不是内贼通外贼的话,你的珍宝不会失掉,关键在内贼。我们今天产生过失,永远不要怪罪外境,你内贼不把门打开,外贼是进不来的。所以:
  
  修行完全是自我反省、自我调伏的问题,外境只是一个历缘对境的所缘境。
  
  我们可以这样讲:我们心中的爱取有五种──色受想行识(色阴、感受、想象、行阴、识阴)。当然一般人,年轻人当然喜欢色阴,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追求一些高品味的物质享受;年纪大的人,因为六根比较闇钝,就会注意自己的感受,他住在感受当中;比较有一点知识分子,或者艺术创造者,他对于感受不会太在乎,他会注意自己的想法。你看那艺术创造者,他穿的很随便、吃也很随便,但是他心中有想法,他的心爱取──住在想法当中。所以这世间上有三种人,这三种是各有所偏重,有些人偏重在色阴,他的生命就是追求五欲六尘;有些人他的生命当中,他很在乎他的感受,有些人很重视他的想法;但是不管你是住在色阴、受阴、想阴,总而言之,你的爱取都在你的六根活动,没有一个人离开六根。
  
  佛陀说:使令我们生死流转的是六根,但是使令我们涅盘安乐的,也是六根。
  
  后文佛陀会说到──其实六根是两个门,前门跟后门,你打开了前门──向外攀缘,你就把六贼──色声香味触法六贼,都带进来,你就完了!你打开后门──回光返照,就通往常乐我净之门。意思就是说,这个六根是一个关键的一个指标,你要打开前面,那这个六贼都全部进来,你的功德就全部失掉了;那么你要能够打开后门,那么就通往常乐我净,那就是涅盘安乐。关键是你想要打开哪一个门?一个是前门,一个是后门。
  
  中国禅宗的禅堂,大众在打禅七的时候,它虽然是不念佛,他念念观照的是──观其念即无念,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你看:在禅堂,你在打坐的时候、你在经行的时候,你眼睛一飘啊,维那师过来,啪!打下去!看什么看?哪一块砖块是你的?对啊!哪一个砖块是你的,那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嘛,就是要你都摄六根嘛!
  
  这里,没有明白说到底怎样都摄六根?不过我们从后面的经文判断──蕅益大师说,其实六根当中,从放逸的角度来看,六根都很厉害。但是从修行的角度,有三根值得注意:
  
  第一、眼根──特别是密宗,很重视眼根圆通,你看密宗它的唐卡、坛城,所以密宗道场特别庄严;他的眼根看这个坛城的时候,它能够帮他回光返照,它是表法的。
  
  第二、念佛法门重视──耳根,听声音,本经也重视耳根。
  
  第三、但是如果你是天台宗,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是重视──意根,在一念心性当中起观。
  
  所以六根当中,从回光返照的角度,这三根特别重要,眼根,耳根,意根这三根。当然你要放逸,那六根都很厉害。
  
  己三、举颂劝修(分三:庚一、总颂性修二德。庚二、别示修行方法。庚三、总叹法门殊胜。)
  
  佛陀到这个地方已经把整个修行的道前基础,包括理论,包括你整个修学的方法,都讲得很清楚了。那么这以下,用偈颂的方式,作一个总结:
  
  庚一、总颂性修二德(分二:辛一、颂性修不二。辛二、颂方便多门)
  
  第一段,佛陀先总颂性德,性德讲安住──安住现前一念心性。修德是讲──对治,用空假中三观来对治妄想。依性德而起修德,以修德来帮助性德。
  
  辛一、颂性修不二
  
  世尊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空观
  
  法本空寂: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假名安立: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这里,就真实讲到安住跟调伏两个问题:
  
  安住──
  
  任何的修学方式,都要先求安住,先把脚跟站稳了,才来谈所谓调伏的问题。
  
  怎么安住呢?
  
  这时世尊就重宣此义,首先讲真性。这个真性就是真实的心性。为什么讲真实呢?因为它不是假借外境而有,它是本来清净,不是因为你修行以后才清净,不是。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无量的德能,这个叫做真性,这就是菩萨的依止处,我们依止现前一念心性来修空观。
  
  是观察什么呢?
  
  有为空,缘生故如幻。首先,我们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观察整个三界的因缘果报,有为诸法,它毕竟是空寂的。为什么呢?缘生故如幻。因为所谓的三界生死,它是要假借业力的因缘才能够显现。比方说,我们今生为什么会有男人的相貌,跟女人的相貌?因为你过去生有这个业力,这个业力在释放的时候,你就循业发现,你有男人的色身、男人的感受、男人的想法、男人的造作、男人的了别;等到你这一群业力的力量,让你释放完以后,你来生变成一个女人,你又转成一个女人的色身、女人的感受、女人的想法。那我们就要问啊──那你前生的男人的身心世界,跑哪里去呢?没有跑哪里去,它本来就是没有的。生命本来就没头没尾,跑哪里去了?它从毕竟空而来,又回到毕竟空嘛!它只是在因缘和合的当下,你感受到有它一时的假名、假相、假用,等到力量消失了,就完全消失,就好像说是如幻。
  
  什么叫如幻呢?
  
  就像比方说:有一个魔术师,拿着一条手帕,这个手帕变了一个兔子,变完以后、又变成一个苹果。那我们就问:你刚刚变的那只兔子,跑哪里去呢?它只就是一个布嘛!这个布表示真如,真如受熏以后,它显现一只兔子;它本来是没有兔子,最后也没有兔子,只是过程有它一时的假名、假相、假用,这叫做缘生故如幻。这个地方是在观察有为法,为什么讲空呢?因为它没有真实的体性。当然,它一时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也不能否定,佛法是不坏假名、不坏假相,只要求你不要去执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