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行宫
第213章 行宫 (第1/2页)骊山行宫-千岁堂
三人一进门,便看到李承乾与一位中年在闲聊,谢、丘二人对视,这人他们都认识,是雍州别驾-卢承庆。
卢承庆出身于范阳卢氏北祖大房,这北州冠族的子弟,怎么会来求见他们呢?
“都免礼吧,坐!”
“范阳郡公,你们都是认识的,就不用孤介绍了。”
“子余,你与他们说说。”
卢承庆应了一声,随即与三人说了说,他来找太子的事。
雍州府与京兆府重叠,治所也在长安,所以他这个雍州别驾也算是京官。枨枨闹得满城风雨,他也是知道的。
但他这个事,的确是诡异,甚至说有些毛骨悚然,所以不得不来骊山找李淳风,到了才知道李淳风进山,只得跟殿下说个分明。
一个月前,他的部下参军-林涛,在西市以东的光德坊买了一处宅子。价钱呢,在寸土寸金的长安,跟白送的几乎没什么区别。
林涛是兴致勃勃的搬了进去,可没有两天,他便发现三更半夜突然下起了小雨,隐隐的哭声从地下传来,林涛是越来越觉得不对劲,于是叫来了好基友宣禾和尚。可和尚也没办法啊,他们又找了大理寺的差役,结果大理寺的差役在院子里的影壁里发现了一个绿衣女子的尸体。死的时间不长,大概七八天左右。而且,她的心肝也不见了!
听了这话,谢文远和丘行恭都坐了起来,说到这他们就明白了,太子为什么叫他们来骊山行宫了。
“行了,都明白了,孤就不用多说了,去办吧!”
.........
谢文远、丘行恭、卢承庆离开后,上官仪掏出了一个本章递给李承乾。
历朝历代的大治都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所以解决边境地区粮食供应的最有效方式是屯田。
府兵制下,府兵和兵募番上和镇戍的时候,衣粮和大部分武器均应自备,旧给身粮酱菜,官健则给家口粮。
朝廷眼下的负担看上并不重,但开拓西州、庭州后,问题便不一样了。从长安到西州,数千里之地,要供给万人的口粮,年复一年,的确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现有的屯田制度有两种,军屯和民屯。军屯:最初起源于汉武帝时期,为了满足西域战事的需要,在边防地区组织士兵进行耕作,以自给自足。民屯则是由曹操推广,通过招募农民进行屯田,旨在缓解农业上的压力。
上官仪认为屯田有三个好处,战不废耕,则耕不废守,守不废战,一也;屯田之吏以为己之乐土,探伺密而死守之心固,二也;兵无室家,则情不固,有室家,则为行伍之累,以屯安其室家,出而战,归而息,三也。
想要把边境巩固下去,屯田、迁民缺一不可。二者应该一起进行,以保证我朝在新占土地上一直保持优越性,起到固化根基的作用。
汉兵深入穷追二十余年,匈奴孕重惰殰,罢极苦之,这是为什么?
就是因为,汉军的屯田制度既保证了汉朝的军事驻守安全,也能满足于地方的粮食供给,因此历代屯田都在边疆等临近战争之地进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